用B-S模型定价,结果期权价格计算得出了负数这是怎么回事

2024-05-09

1. 用B-S模型定价,结果期权价格计算得出了负数这是怎么回事

我在做报告也遇到这个问题可能是你的收益率不是对数正态分布,不能使用B-S模型(收益率满足对数正态分布是B-S模型的假设前提之一)。你可以换着用二叉树或者其他定价模型再算一下。希望能帮到你。

用B-S模型定价,结果期权价格计算得出了负数这是怎么回事

2. 什么是股票价格的漂移率?

股票价格的漂移率是指在F2分价表中,某一价位的成交量中,主动性买入所占的比率。 每一笔成交的买入数量和卖出数量总是相等的,但有主动被动之别。它的理论基础是:不论股价在移动平均线之上或之下,只要偏离距离过远,就会向移动平均线趋近,据此计算股价偏离移动平均线百分比的大小来判断买卖时机。拓展资料:股票简史世界股史股票至2017年已有将近400年的历史,它伴随着股份公司的出现而出现。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扩大与资本需求不足要求一种方式来让公司获得大量的资本金。于是产生了以股份公司形态出现的,股东共同出资经营的企业组织。股份公司的变化和发展产生了股票形态的融资活动;股票融资的发展产生了股票交易的需求;股票的交易需求促成了股票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股票市场的发展最终又促进了股票融资活动和股份公司的完善和发展。股票最早出现于资本主义国家。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诞生于1602年在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股份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态出现以后,很快为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利用,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伴随着股份公司的诞生和发展,以股票形式集资入股的方式也得到发展,并且产生了买卖交易转让股票的需求。这样,就带动了股票市场的出现和形成,并促使股票市场完善和发展。1611年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在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就进行着股票交易,并且后来有了专门的经纪人撮合交易。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现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最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之一;股票已经成为大企业筹资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亦是投资者投资的基本选择方式;股票市场(包括股票的发行和交易)与债券市场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基本内容。中国股史1916年,孙中山与沪商虞洽卿共同建议组织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拟具章程和说明书,呈请农商部核准。1920年2月1日,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在总商会开创立会.2月6日交易所召开理事会,选举虞洽卿为理事长。农商部终于在1920年6月批准在上海设立证券物品交易所,运作模式引用日本所,还聘请了日本顾问。2014-12-05讯:两市巨幅震荡,上证指数收报2937.65点,上涨38.19点,涨幅1.32%;深成指收报10067.28点,上涨37.45点,涨幅0.37%;中小板指数收报5697.71点,下跌115.38点,跌幅1.98%;创业板指数收报1581.91点,下跌39.94点,跌幅2.46%。两市合计成交10740亿,与上一个交易日放大二成多。

3. AB-S/A天平在正常开启后一段时间怎么会出现单方向漂移的现象?

磁传应器处于未达到热平衡状态,磁传应器中磁铜要达到热平衡需一段时间,此时,出现单方向漂移是正常。预热一段时间后,就会稳定下来的!

AB-S/A天平在正常开启后一段时间怎么会出现单方向漂移的现象?

4. NDSL 指针漂移了 怎么效对??

漂移(drift,drifting)是赛车术语,指让车头的指向与车身实际运动方向之间产生较大的夹角,使车身侧滑过弯的系列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克制过弯时的转向不足,但在标准的柏油路面并没有 抓地快,一般只是用在拉力赛中,增加了赛车运动的观赏性。

漂移产生的条件

    漂移产生的条件归咎到底就是一个:后轮失去大部分(或者全部)抓地力,同时前轮能保持抓地力(最多只能失去小部分,最好是获得额外的抓地力);这时只要前轮有一定的横向力,车就甩尾,即可产生漂移。

令后轮失去抓地力的方法 

        1.行驶中使后轮与地面间有负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低) 
        2.任何情况下使后轮与地面间有正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高) 
        3.行驶中减小后轮与地面之间的正压力。 
        这三项里面只要满足一项就够,实际上1,2都是减小摩擦系数的方法,将它们分开,是因为应用方法不同。 

保持前轮抓地力的方法 

        1.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有很大的速度差 
        2.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正压力减少太多,最好就是可以增大正压力。这两项要同时满足才行。 
        实际操作里面,拉手刹就一定同时满足行驶中使后轮与地面间有负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低)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有很大的速度差。

产生漂移的方法有 

        1.直路行驶中拉起手刹之后打方向 
        2. 转弯中拉手刹 
        3. 直路行驶中猛踩刹车后打方向 
        4. 转弯中猛踩刹车 
        5.功率足够大的后驱车(或前后轮驱动力分配比例趋向于后驱车的四驱车)在速度不很高时猛踩油门并且打方向。 

        其中3,4是利用重量转移(后轮重量转移到前轮上),是最少伤车的方法。1,2只用于前驱车和拉力比赛用的四驱车,而且可免则免,除非你不怕弄坏车。注意1和2,3和4分开,是因为车的运动路线会有很大的不同。重要说明:漂移过弯和普通过弯一样,都有速度极限,而且漂移过弯的速度极限最多只可能比普通过弯高一点,在硬地上漂移过弯的速度极限比普通过弯还低! 

        至于最终能不能甩尾,跟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车的速度、刹车力度、油门大小、前轮角度大小、车重分配、轮距轴距、悬挂软硬等多个因素有关。例如雨天、雪地上行车想甩尾很容易,想不甩尾反而难些;行车速度越高越容易甩尾(所以安全驾驶第一条就是不要开快车哦);打方向快,也容易甩尾(教我驾驶的师傅就叫我打方向盘不要太快哦);轮距轴距越小、车身越高,重量转移越厉害,越容易甩尾(也容易翻车!);前悬挂系统的防倾作用越弱,越容易甩尾。 

甩尾中的控制 

        如果是用手刹产生漂移的,那么当车旋转到你所希望的角度后,就应该放开手刹了。 

        漂移的中途的任务就是要调整车身姿势。因为路面凹凸、路线弯曲程度、汽车的过弯特性等因素是会经常变化的。所以车手经常要控制方向盘、油门、刹车、甚至离合器(不推荐),以让汽车按照车手所希望的路线行驶。 

        先说明一点原理:要让车轮滑动距离长,就应尽量减小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力;要让车轮少滑动,就应尽量增大摩擦力。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前面说过,一个是让车轮太快或太慢地转动,一个是减小车轮与地面间正压力;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就是相反了。 

        其中,让车轮太慢转动的方法即是踩脚刹或者拉手刹了(再强调一次:脚刹是作用于四个车轮,手刹是作用于后轮的。不管是否有手刹作用于其他车轮的车,我所知道的有手刹的赛车全都是我所说的情况) 

        踩脚刹:四个车轮都会减速,最终是前轮失去较多摩擦力还是后轮失去较多摩擦力不能一概而论。 

        拉手刹:前轮不会失去摩擦力而后轮就失去大量摩擦力,所以就容易产生转向过度了。因为无论脚刹、手刹都有减速的作用,所以车很快就会停止侧滑。 

真正的漂移 

        而如果想车轮长距离侧滑,唯一的方法就是让驱动轮高速空转,必须要装有LSD的、功率足够大的车才可以这样做。为什么要有LSD呢?因为车漂移时车身会倾斜,外侧车轮对地面的压力大,内侧的车轮压力小。没有LSD的车会出现内侧驱动轮空转,外侧驱动轮转得很慢的情况。这个转得慢的车轮与地面间摩擦力大,车的侧滑就会很快停止。 

        车分为前驱、后驱、四驱,没有驱动力的车轮是不可能高速空转的。那么前驱车的后轮就不能做长距离的侧滑,如果驱动轮(即是前轮)高速空转,侧滑比后轮多,漂移角度就减小,所以前驱车是不能做长距离漂移的。四驱的车很显然是可以的。后驱车呢?后驱车前轮没有驱动力,但前轮可以向车身滑动的方向摆一个角度,所以后驱车也可以作长距离漂移。 

        侧滑距离与侧滑开始前的速度有关,通常会越滑越慢,最后还是停下来,但如果场地允许、控制得好,理论上可以做无限长的侧滑。因为打滑的车轮仍有一定的加速所用,而侧滑的轮胎也受到地面的阻力,当这两个作用平衡时,车的速度就不会降低了。例如 Doughnut(原地转圈)就是无限长漂移中的一种,当然也可以做出转弯半径较大的无限长漂移。 

        上面说的都是控制驱动轮侧滑长度的方法。

调整车身姿势用到的方法 

        1.控制前轮的角度,不能太大或太小,特别是对于后驱车 
        2.调节油门、刹车,令车有加速或减速的趋势,就产生重量转移,通过重量转移控制车头向外滑更多还是车尾向外滑更多 
        3.利用手刹再次产生转向过度。 

        注意:2中,后驱车(或动力分配比趋向于后驱的四驱车)加油所产生的效果不一定是加速,如果加油太猛,就有可能因为后轮转速太高而减小摩擦力,车尾向外滑得更多。 

最大漂移角度 

        在漂移中途,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夹角如果大于这个角度,就必须要停车(不停的话就撞出去)。注意不包括漂移产生时。 

        后轮驱动车来说,因为前轮没有驱动力,不能产生高速空转向外滑,只是地面对前轮的侧向力控制车头运动。所以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最多只能和前轮最大摆角相等(不同的车前轮摆角不同,一般轿车的前轮摆角可以有30度左右),再大一点的话,除了停车再起步之外就没有任何方法恢复正确行驶。注意平常人提到的“大角度漂移”不是指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而是附图红色标志出的角度,弯越急,显得角度越大。 

        后驱车也有前轮抓地力不够、转向不足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车头指向与车身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同样不能超越最大漂移角度,否则也必须停车才能恢复正常行驶。 

        前驱车因为可以保持后轮的抓地力而加大油门让前轮向外滑,所以前驱车的最大漂移角度很大,可以接近90度。 

        四驱车因为前后轮都可以高速空转,加油时有前轮向外滑得更多的可能性(因为加油时重量转移到后轮,前轮与地面间摩擦力小)再加上前轮可以向外摆,那么四驱车的最大漂移角度就比后驱车大。

        比较三种驱动形式的车,前驱车是最容易驾驶、最安全的。

漂移的出弯 

        出弯的时候就应该结束漂移了,结束方法与漂移过程中减小漂移角度的方法一样。 

        对于前驱车, 

        1.加油使车头向外滑动(因为除了漂移产生的时候,前驱车基本上是转向不足的) 
        2.通过前轮向外摆修正车头角度 
        3.也可以前轮向外摆之后放一点油门。 

        对于四驱车,2通常是必要的,3也很有效,1则不一定奏效。 

        对于后驱车,最主要2。视具体情况而定,车的重量分配、驱动力分配、之前漂移角度、路面状况等多种因素都有影响。 

        注意整个漂移过程中(包括产生、中途、结束)车身都是在向外滑的,所以准备出弯的时候不要把车头指向路外侧,而是应该指向内一点,让车滑到路最外侧时横向速度刚好为零,这就是完美的出弯。 

        开不同的车做漂移都要有一段适应过程,了解车的特性;在不同路面上也要有适应过程。在拉力赛中,因为每个弯的具体情况都是不知道的,即使在上一赛季已经跑过这赛段,路面也不会与以前相同。所以拉力赛中过弯都崇尚“慢进快出”的原则--进弯前速度慢一点,看清楚弯道之后就可以加大油门出弯。用这个原则过弯不但不会慢很多,而且安全性大大提高。  



对于后驱车,如果你要漂的距离长(也就是长弯道),就必须踩油门,以你说的左弯为例,车的重心偏向于右前轮(弯外侧前轮),四个轮子对地面的压力为:右(外)侧前轮>左(内)侧前轮>右(外)侧后轮>左(内)侧后轮。在漂移过程中,后轮打滑,失去与地面的附着,轮速比车速低(由于做漂移动作刹车的原顾),但随着漂移,车子失速,车速慢慢变低,当车速低到与后轮速相同时(由于后轮失去附着,阻力小,所以后轮速减少的比车速减少的慢),后轮就恢复与地面附着,漂移既会结束,为了漂移的距离更远,就要保证后轮失去附着的时间更长,也就是保证后轮速与车速的差值保持时间更长,最好的办法就是加油使后轮转速比车速更快,这么一来,不论车速降到多少,都能保证后轮失去附着,从而保证漂移时长,这就是漂移中的"动力滑胎",用油门和前轮的方向就可以控制滑行的时间和方向。但对于刹车漂移的前驱车,加油会使前轮转速加快,但漂移中前轮是有附着的(四轮漂移除外),所以加油会使车加速,造成重心后移。

5. 求初一地理上册人教版重要知识点,求快。。。。。。。。。。。。。。。

一、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古代(凭直觉)——“天圆地方”;近代(观察,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球形”;现在(测量计算)——不规则的椭球体。
3、由“站得高,看得远”;“月食”;“站在海边看远方来的船,先见桅杆后见船身”;“地球的卫星照片”等可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的概念
2、地轴——假想轴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极(N),反之为南极(S)。
(三)经纬线和经纬度
1、纬线与纬度 
(1)纬线的定义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2)纬线的特点   
A.形状   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B.长度   长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C.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有无数条)
(3)纬度的划分   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和90°N。
(4)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2、 经线和经度
(1)经线的定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2)经线的特点   
A.形状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
B.长度   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C.方向   所有的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
(有无数条)
(3)经度的划分   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为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为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4)经线圈   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形,故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组成经线圈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
(5)东西半球的划分   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限。20°W以东到160°E为东半球。20°W以西到160°E为西半球。(切记:0°--20°W虽为西经,但是东半球;160°E——180°虽为东经,但是西半球。)
(四)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大约是24小时
(3)产生的现象: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2、地球的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年。
(3)产生的现象:四季的季节变化
(4)公转的重要特征: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的夹角,并且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5)昼夜的长短:
阳光直射赤道(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越往北去白昼越长,直射北回归线(夏至)时,北半球各地    白昼时间最长。
               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越往北去白昼越短,直射南回归线(冬至)时,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达到最短。
(五)温度带的形成与分布
1、五带的划分: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2、范围:0°~23.5°S(23.5°N)为热带;23.5°N~66.5°N为北温带;23.5°S~66.5°S为南温带;66.5°N~90°N为北寒带;66.5°S~90°S为南寒带。
   3、特点: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
寒带——阳光斜射,有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
温带——阳光斜射,无极夜极昼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天气与气候(P4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雾、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四、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 
英语 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② 




③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④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⑥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五、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置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 
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长。 
6、日本投资措施: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主要向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地区; 海外投资建厂给日本带来的好处: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环境,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 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7、东南亚的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国家(共11国):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千岛之国,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渧汶。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5°N)主要位于热带;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较大;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边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热带雨林气候 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 全年高温多雨 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热带季风气候 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以及菲律宾群岛北部 全年高温,有旱季和雨季 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东南亚的粮食作物为什么 以水稻为主:水稻是一种主产的粮食作物,但它的生产需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并且要求有高温多雨的条件,东南亚人口稠密,耕进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因进制宜的必然条件。 东南亚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状况:泰国、越南、缅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是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3、东南亚的河流大部分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如湄公河(澜沧江)、萨尔温江(努江)、河流特点:南北纵列、山河相间,河流上洲流经山区,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洲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而土质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为什么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为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是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农业区,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我国的重庆,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西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源,南部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总数己经超过了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三倍,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印度由于人口过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7、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西南风),旱季(10月——次年5月)风从大陆吹向海洋(东北风)。季风使得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如是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的时候,形成水灾,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的时候就形成了旱灾。 
8、印度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于推行了“绿色革命”。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9、印度的工业,英国统治时主要发展纺织工业和采矿业,这是由于英国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印度工业严格控制,印度当时科技水平相当落后,独立后,印度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努力发展本国工业,主要有: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棉麻纺织工业,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领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罗斯自然概况:①地形:比较平坦,以平原为主,乌拉尔山以西为平原,以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平原、东西伯利亚同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东西长1万平方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②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各地差异较大,北部有终年寒冷的极地气候,南部有地中海气候和温带草原性气候,东部是温带季风气候。俄罗期的气候牲: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③河流与湖泊: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河,水力丰富,最主要的内河航道。鄂毕河、叶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冻期长。贝加尔湖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地区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铁矿、有色金属等,产地主要有库尔斯克铁矿、库兹巴斯煤矿、秋明油田。 
11、四大工业区: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亚区,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这里是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主要有钢铁、汽车、飞机、火箭和电子等工业部门;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波罗的海沿岸。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电子、造纸和航天业十分发达。也是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乌拉尔工业区,在乌拉尔山区,位于亚欧分界线上。这里主要生产石油、钢铁和机械等产品;以库兹巴斯为中心的西伯利亚工业区:这里主要生产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钢铁等重工业产品和军事工业产品。 
12、亚伯利亚大铁路为什么沿南部山修建:首要原因是南部山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次俄罗斯北部地区由于纬度高,终年寒冷,气温低,有着很深的冻土层,而在冻土层上修建铁路,难度大,且安全系数较低。管道运输是将线路和运具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主要运输石油和天然气。交通运输的两种主要方式:公路和铁路;货运的两种主要方式:管道和铁路。 
第八章 东半球其它国家和地区 
1.中东是以欧洲为中心划分的地理区域。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离的远近,将部分东方国家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中东地区主要包括阿富汉外的西亚各国(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亚不包括土耳其的欧洲部分,而中东却包括土耳其的欧洲部,也就是说中东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地跨亚洲、欧洲和非洲,被誉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亚洲、欧洲、非洲;大西洋和印度洋;黑海、地中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本区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之一。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分别为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中东犹如世界的交通要冲,古代这是曾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现在也还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尤其是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土耳其海峡的利用,更显其地理位置的优越,中东还是世界交通的“空中走廊”,许多国际航线都要经过这里,因此,中东过去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地区,如今一些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都想把它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们的斗争十分激烈,这就造成了中东的局势的不稳定。 
2、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石油储量占65.4%,产量占30.5%,出口量占44.7%),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世界石油宝库。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主要运往美国、日本、西欧各国

求初一地理上册人教版重要知识点,求快。。。。。。。。。。。。。。。

6. QQ飞车双喷键盘怎么设制和使用的具体方法

起步: 
喷火起步:这些一个车手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起步方式。方法:当屏幕显示3,2,刚刚完的时候就迅速按下前键喷火就可以了。超级起步:当喷火起步练习到相当熟练的时候就可以练习超级起步了。超级起步是最快的一种起步方式。方法:事先就按住漂移键,3,2,1显示完以按前喷火,然后在0.3秒之内点下左或右键小漂,即可以近似漂移的方式起步。 
漂移: 
最佳化漂移:这个看着简单,但要实际做起来却有些难。最佳化漂移比普通漂移按漂移键的时间要短些。方法:漂移后,大约漂到二分之一的时候就放开漂移键,到方向键不能放,反方向键拉回车头,前喷火。 
单喷:在漂移幅度较大地过弯后,在保证车头拉正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漂移后单喷。方法:在较大幅度漂移过弯后,前键和漂移键不放,同时换作按反方向键拉回车头,然后放开所有键,按下前键喷火。这可以弥补在漂移过弯时车速减慢而耗费的一些时间。这也是一个车手应该掌握的基本技巧。 
单连喷:实际就是“漂一下,喷一下”,这种方式在过比较大的单向弯道比较有用。方法:在进入较大的单向弯道后,马上进入漂移状态,再进行漂状后喷火,如此循环往复,直到顺利地过完整个弯道。其中喷火后漂移时中间的间隔尽量要短,或也可以在喷火时就同时漂移。 
双喷:这是一种在以上所述中最难学会的技巧。这对于新手来说简直就是噩梦。双喷实际上就是“漂两下,喷两下”,要怎样才能做到呢?其关键就是漂移键要按长一些。方法:在较大幅度漂移过弯后,继续按住漂移键不放,同时反方向键拉会车头。再放开方向键,漂移键不放,按前喷火,再放漂移键,再按前喷第二次。只有熟练地掌握了单喷才会将双喷学好,并且双喷本身就不容易控制,须经过一番练习才行,不然很容易使车子失控,此外,在第一喷与第二喷之间的间隔最好不要超过0.5秒,不然可能会不能喷第二次。喷火:除超级起步和漂移后喷火外,以下情况同样可以喷火。 
复位喷火:当你掉入峡谷或落到某个地方需要系统自动复位时,就尽量在自动复位之前按下R键复位,然后就可以复位后按前小喷一次。其余情况按R键就不可以喷火。 
空中喷:就是车子飞离了赛道,到了空中,在离开赛道后0.75秒之内就可以按前小喷一次。 
落地喷:车子从空中会到了地上的时候有可以按前小喷一次。 
另外,运用以下几种技巧同样可以提高成绩: 
学会抄近道:大多数关卡都会有近道,但虽然是近道,可也不是好跑的。有些近道要么是需要速度和正确的方向才能上去的。比如冰川甬道和莲池幽径的近道,都是断桥,都需要要高速才能飞过去,而且需要把握好正确的方向和着陆点,冰川甬道需要往右边跑,莲池幽径要从左边起跳。而另一关中国钟楼则相对要简单些,只要高速冲过去就行了。老街车站要放两个加速卡才能过,十一城的近道则不同,这就需要技术了,要把握好漂移时间、距离、幅度等等,不练个上百盘我估计是跑不好这关的。 
加速板:赛道上常常会设置一些加速板,如冰焰裂谷的加速板就可以将速度加到一千三百以上,其余的最多都超不过八百,月牙关、冰川甬道、沉睡森林、情人结、飞跃长城、老街仓库等等都在赛道或近道上设置了加速板。加速板可以将速度进一步提高,所以如果以很高的过加速板,车速则会进一步提高。加速卡可将车速提至二百八左右,如果以这个速度踏上加速板,速度可进一步提高至三百三十左右,但一般车速不会超过三百五左右。漂移集气:集气在直观上来看似乎是速度越快,漂移集的气就越多。但在我看来就是与漂移的降速值有关。漂移降速越多,集的气也就越多。D级赛车集满气的降速值大约在200左右,C级赛车是190,B级赛车是180,A级赛车是170,S级赛车是160。你也可以买装置来改造赛车,其它的性能我不是太清楚,但进气系统可能是加一点就减少一点降速值,最高可以加到9,也就是如果A级赛车的进气系统加到了9,就可能达到了暴风雪那样的集气效率。暴风雪以一般速度225km/h双喷过U型弯就可以集满气,因为漂移的最低速度已经达到了65km/h,就可以集满气了。但漂移的时候就不要撞到什么东西,那样气就会消失的,当然你有宠物的话,就可以保留相应的氮气值。延时双喷:就是在双喷时,两次喷火的时间间隔较长,但又不至于时间太长又不能双喷。一般用在双直角弯道上,就是两个同向或反向的90度弯道组成的连续弯道。高速很难通过,一般是以漂移刹车减速,再低速通过,技术好的可以用单喷过,再好的就只能用延时双喷了。方法:先用漂移过第一个直角弯,进入双喷的第一喷,喷完后,将车头拉正车头,再第二喷加速,双喷时差应在0.5秒之内。这应该在非常地熟练掌握双喷后才练习。 
W喷:就是漂移后不用前键喷火,而是用W键喷火。用W喷可以使加速力更大,喷火时间更长。可整体在原基础上提高3到4秒。不过,我建议方向键直接用默认的四个键。这样就很容易适应了。 
灵活运用单喷、双喷:很多人在熟练掌握了双喷后,便习惯了在任何时候都用双喷,不过有时候不用双喷会更好,用了双喷反而有可能使车子失控撞墙。所以在赛道上该用单喷就用单喷,该用双喷就用双喷。在不会熟练运用延时双喷的时候,过比较窄而且连续弯道比较多的赛道时,我建议最好用单喷,或者漂移后不喷(以免控制不好车子喷火去撞墙)。在开车时不要一味地使用单喷,或一味地使用双喷。当然,如果你用双喷可以保证不撞墙(撞墙加速当然除外),那你就可以完全用双喷。如果不行,那你最好就灵活运用单喷和双喷。不过用惯了双喷不是那么容易改过来的,因为你已经下意识地要漂移后双喷,即使你想交替使用单喷和双喷,恐怕也不会做地很好。所以最好就是平时的时候就多用用单喷,即使你已经很熟悉这两种技巧了,不过还是要经常练习的。只有灵活地掌握了单喷、双喷的运用,在练习过关技巧时才会得心应手。 
熟练掌握每个关卡的过关技巧:大多数关卡不仅需要技术,而且还需要对关卡的熟悉。知道在哪儿该漂移,在哪儿不漂移会更好些,在哪儿该放加速卡,在哪儿不该放加速卡会更好些。知道哪儿会有弯,该怎样过才好。这些对过关的影响都非常大,直接关系到最后的时间是多还是少。其实也就是多练习、多总结。练习这些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看看那些高手的过关视频,这才是最有用的。 
漂移后喷火放前:这是为了让速度提高到一般速度便不再增加,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时候速度过快而来不及转弯。这一般很难控制,而且只适合于特定环境下使用,如果喷火加到一定速度后不放前,一般都会直接向墙上撞去,适用于像在漂移后在很短的反应时间内还有一个急弯。方法:漂移过弯后,按前喷火(一般不用双喷)当速度加到160km/h左右时,将前放一下再迅速按下,再按方向键转弯或漂移过弯。 
加速卡喷火放前:这种的局限性很大,一般不会用的,只有特定环境下使用。如沉睡森林的第二个加速板,如果你要踏上这个加速板加速,你就不可以高速从上面飞过去,那就是说你不可以喷火过那儿,除非你不想上那个加速板。在这个加速板之前有一段直线跑道,一般都会在那儿放加速卡,但如果不在断层前放前停止喷火,就会飞过去的。所以要么就是计算好喷火时间,使之在断层前加速自动停止,要么就在断层前放前停止喷火。另一个可以用的就是老街车站。老街车站的近道需要放两个加速卡才可以飞过去,而加速通过断层后反应距离很短,如果直接加速冲过去,则很可能会撞墙。当然你也可以在着地的时候就按R键复位。否则就只能在快着地时就放前减速,以免去撞墙。放前过弯:漂移过弯只是为了集气形成加速卡,或过急弯。有时不需要氮气而前面还有不是很急的弯,当然不可以放加速卡,那样会影响到后面的进程的,但这时漂移过弯一定会大幅度减速的。所以这时就需要放前过弯,但也不是一直放,只是放一下,然后又立即按住以保持一般速度。方法:以过90度弯为例,按方向键进行转弯,当离内线有一段距离时放开前,则赛车会近似于自转的方式转弯,在放开前后约0.3秒内在按下前进键。 
不连续放前过弯:这应该是最不经常用的了吧。其实就是连续地使用放前过弯而已,不过在一种赛道上就最好是用这个。那就是半径大点地C形弯,漂移过减速很大的。方法在不漂移过这种弯时,通常赛车都会往外侧移,这时放一下前,赛车又会往内侧移一点,这时的放前减速很少的,一般只在20-30左右,当赛车再次外移的时候,又放一下前,车子又会往内侧移,就这样赛车整体就会近似为跑弯道的内侧而缩短路程。还有一个就是过直角S弯,再这里就不多说了,毕竟很少用的。那个跟前面所说的差不多,只是方向有一些变化而已。 漂移后连双喷:这也可以叫做link双喷,就是将两次喷连在一起组成一次较长的单喷。方法与双喷一样,只是第一喷比正常双喷要晚一些,这样两喷就可以连在一起了。方法:漂移后,延迟第一喷的喷火时间,大约在0.5到1秒左右,然后喷火,放漂移键,再喷火,这样双喷就可以连在一起了。这可以将速度提至250kn/h左右。另外,可将速度提至极限的是CWW喷,暴风雪用CWW可以将速度提至318km/h。这速度也只有这辆超级赛车才可以达到的。其它的车也就310km/h就不错了。 
在此简单地介绍一下S级赛车暴风雪:暴风雪是QQ飞车里的第一辆S赛车,是每个车手都梦寐以求的赛车。它外形大气,但比起其它赛车来说也算得上丑陋。但别以为它不怎么样,相反,它是QQ飞车里最快的车。它的每一项性能都比QQ飞车里的任何一辆车要好。就是最好的A级赛车神圣天使也是不如它的。它的最高直线速度是225km/h,喷火速度是295km/h,CWW喷最高可加到318km/h。暴风雪以一个般直线速度过一个U型弯便可以集满一格氮气,也就是一个加速卡。暴风雪总共有7个喷头,其余的,A车4个、B车3个、C车2个、D车1个,M车不明。暴风雪小喷时只有5个喷头在喷火,放加速卡和上喷火的加速板时便伸出尾部顶上的2个喷头,就是7个色头在同时喷火,喷火完毕车身恢复原样。最后再插一句,A级赛车神圣天使的性能同样惊人,是最好的A车,性能仅次于暴风雪。 
书式喷:这其实也就是点喷。就是在平地上突然有一个窄的坑,开过掉不下去的那种,过坑就可以喷一次,老街管道和极速列车可以用。 
接下来介绍两个最有用的技术:WC喷和CWW喷。 
WC喷:如果直接用默认设置来WC喷的话,就几乎不可能会成功。所以我建议重新设置一下漂移键和使用道具键。将漂移键设为Q键,使用道具键为E键,用W键喷火其余的上下左右键均不变。左手食指控制E键放气,中指控制W键喷火,无名指控制Q键漂移。在比赛中前键一直是按住不放的,喷火当然就用W来喷的。方法:以右转U型弯为例,向右漂移,然后反方向键拉回车头,漂移键和前键不放,按前小喷一次,然后放加速卡,放开W键和漂移键,再按W键喷一次加速。因为前键是一直按住的,所以放加速卡然后放开W键,喷火不会停止。这是相当快的一种喷火方法,可立即将车速提至280km/h以上。 
CWW喷:这是最快的一种喷火方法,比WC喷更快。键盘设置仍然如WC喷那样。方法:也以右转U型弯为例,漂移反方向键拉回车头,然后就直接放加速卡,再按W喷火,放开Q键,再按W喷第二次。在此过程中前键仍然是一直按住的。 
以上两种喷火方式都是以双喷为基础的:WC喷是在两喷之间加一个加速卡,CWW喷是在两喷前加一个加速卡。所以只有熟练地掌握了双喷,才有可能学好这两种喷法。以上两种喷法的使用条件是不同的,正如以上所述一样,WC喷在第一喷结束后一定要有加速卡才行,如果没有加速卡,则不会实现WC喷。CWW喷必须在漂移之前就要至少有一个加速卡,才可以实现CWW喷。即使你已经对双喷非常熟练了,要学会WC喷和CWW喷还是非常地困难。其难度就在于你要去适应重新设置过的按键。我学这些的时候,花了五六个小时才勉强可以用CWW喷,至于WC喷就更难了。因为第一喷后放气就往往不能喷第二次了,也就宣告失败了。但有几次也确实喷起了第二次,并且速度很快就提至最高了。其实要想实现WC喷,第二喷一定要及时,不然慢一点就很可能喷不了第二喷了。如果只是练习,则事先就集一个加速卡,然后不必等漂移第一喷集气满就放加速卡,紧接着立即按W键进行第二喷。CWW喷相对要简单些,不过第二喷也要及时才行。WC喷和CWW喷实现后都比较华丽,尤其是喷火的瞬间,加速卡的火加上W喷火,喷头喷出的火焰更大,颜色更深,显得动力更强劲。十一城自称的破记录视频里,2分23秒跑完的前半圈就全部用的是WC喷,后半圈全部用CWW喷,喷火一直不断,简直完美。但我后面又看了一些十一城的视频,又改成了全部用CWW喷了,最后竟然2分20秒就跑完了。可见CWW喷比WC喷快多少,但全部用CWW喷的话,起步后,就要想办法集气,过了第一个U型弯后就必须要有两个加速卡。WC喷的这种键盘设置在喷火飞跃赛道时非常有用。一般高手都会喷火飞跃赛道,他们不会苯到直接从断层上掉下去。因为喷火过的话会少走很多路的,这种主要用在飞跃长城1和2上,喷火飞跃时,前键不放,用W再空中喷一次,喷火效果与WC喷和CWW喷的效果一样,火焰变得更加猛烈,但由于是小喷,只能持续一会儿。 
在此,谈谈高手在跑的时候的一般做法。(一)3,2,1开始超级起步,然后马上漂移集气,双喷,这是由于可以在过第一个弯的时候就可以集一个加速卡。这是在开始方面。(二)他们一般都可以高速而且未喷火的情况下漂移过90度弯集一个加速卡。这是因为他们在弯道前就用了一个加速卡,在过弯时喷火恰好结束。这就需要长期积累的经验来判断什么时候该放加速卡。(三)还有另外的就是能撞就撞,但前提是速度要快,撞的时候就不会降速太多,其次就是你已不需要再多的氮气了。(四)能不漂就不漂,但也是要在不需要再多的氮气的时候。遇到弯直接过就行了,必要时也可放一下前。但设置过的键盘就没必要将W键按住了。(五)只要速度够快,小漂就够了。以很高的速度从断层上飞下来,只要小漂就够集一个加速卡了,以备不时之需。如果小漂集不满,那也可以再补漂一次集满气。(六)决不让赛车过线后还在一直喷火,或干脆还有加速卡没用,这就是典型的浪费资源。神圣天使性能介绍:神圣天使可以说是QQ飞车里合方面性能仅次于暴风雪的赛车,样子与以前的炽天使差不多。集齐80个荣耀徽记再加上暴风蓝图就可以在任务列表的暴风挑战里兑换到一辆只有一天的神圣天使。最高直线速度223km/h,喷射速度294km/h,WC喷316km/h,小喷持续时间0.62秒,个人加速卡加速时间3.1秒,组队加速卡加速时间4.0秒,0-180km/h加速时间2.03秒(超级起步)。 
镜式漂移:这似乎在跑跑里才用,因为跑跑漂移降速少。或许这只是为了好看吧,为最难的漂移。方法:漂移之前,先漂移180度,使车头向后,再拉回车头,按后键加速,再进行正常的漂移,不过方向是相反的。因为倒开时,左是右,右是左。我不知道这有什么好处,也没试过,网上也找不到视频,没办法。 
小漂:小漂很容易做到,但它也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集少量的气将气加满。可以在很低速时将速度迅速提高。小漂也可用于减速。高速小漂可以集满气。小漂还可以调整方向。下面一一讲解:小漂集气:很多时候可能只差一点点气就满了,那你就小漂一下,但小漂后尽量马上放加速卡。如果不能,那就最好不要漂了,除非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小漂加速:超级起步就是运用了这个原理。速度很低时,小漂一下,速度就可以比普通加速加得更快。如果是道具赛时,被打到了空中,落地喷火,同时小漂,就可以像超级起步一样迅速提速,复位时也可小漂。小漂减速:如果你在过不是很急的弯前速度有点快,掌控不住,过弯又来不及放前。那你最好就在弯道前小漂一次,将速度减下来点,这样才好过去。高速小漂集气:在官网视频的飞跃长城1里,剃刀高速飞下去,落地马上小漂一次,即可集满一个加速卡。因为这时的降速值已达180,但最低速度也是180km/h,所以这样可以轻松地集加速卡而且耗费不了多少时间。当然,如果你后面不需要再多的加速卡了,就最好别漂了,因为这毕竟是要用速度来换的。小漂调整方向:小漂调整方向角度虽然不是很大,但很多时候还是很有用的。主要还是因为小漂轻微减速的原因。只要速度减下来了,弯自然就好转了。 
我所知道的各关的记录:轨道23区:1分58秒(子弹组队),十一城:2分20秒(卓越),飞跃长城:1分40秒(卓越),飞跃长城:2分34秒(卓越),海滨发卡:1分19秒(雷诺),老街工地:1分56秒(雷诺),瓦特工厂:2分03秒(卓越),冰川甬道:1分27秒(冰魄),老街船厂:1分19秒(神圣天使),沉睡森林:1分35秒(卓越),情人结:2分05秒(卓越),城市火炬:1分39秒(针尖),猫工厂:1分32秒(板车),宝藏迷踪:2分48秒(卓越),极速列车:1分35秒(紫菱

7. QQ飞车的喷法有几种,详细点,最好适当教下.

首先是熟悉地图,这是必须的,即使你技术再好,面对陌生的图也白搭.
再者就是一些基本的技术,双喷啦,断漂啦,小漂啦等等在实战中经常要用的到技术,用法在网上随便搜索都有视频教程

最后就是把技术和地图结合起来.举例来说,双喷并不难,但对入弯角度的判断将决定你的成绩.
道具赛对意识要求比较高,竟速赛我个人理解是考察谁对地图更熟,失误更少.QQ飞车游戏中,漂移的作用是:在过急弯时尽量贴近弯道内侧以节省时间,并且能得到N2O(N2O的作用是在一定时间内为车辆助力,使车辆达到更高的速度)。连漂是对一种快速地进行边漂边喷的技术的称呼,连漂分两种:一种是连喷,一种是双喷。

基本QQ飞车漂移技巧:在直道结束即将入弯时,按住“→”键,紧接着按SHIFT键(以下简称S),这时车开始漂移,漂移结束并即将进入直道时,松开“→”键和“S”键并按“←”键以调整车身方向。在漂移过程中一般不需要松开“↑”键。 
高级QQ飞车漂移技巧:漂移尽量贴近弯道内侧,如果在漂移过程中车身有撞墙的趋势,那么预先松开“↑”键,但不要松开其他键,这样会使车速下降,同时可以避免撞墙。 
QQ飞车漂移后小加速技巧:在基本漂移结束后松开“↑”键并立即按下,这个松开和按下的间隔尽量控制得短些。 
QQ飞车N2O加速连续漂移技巧:N2O加速连续漂移是在使用N2O过角度不大但较长的弯时使用的,在使用了N2O后,进行基本漂移,基本漂移后车仍在N2O加速中,这时:同时按下“→”键和“S”键,再按“←”键。之后重复以上步骤,注意时间间隔应该尽量短,且要有节奏感。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松开“↑”键。 
QQ飞车连续漂移小加速技巧:在基本漂移结束后:松开“↑”键,同时按“→”键和“S”键,接着按“↑”键,再按“←”键。之后重复以上步骤,注意时间间隔应该尽量短,且要有节奏感。在按“→”键和“S”键尽量同时按,或者先按“→”键,绝对不能先按“S”键。 
QQ飞车断位漂移技巧:断位漂移适合直路或者小角度弯,在实战中是非常有用的一种技巧,而且较简单。按住“→”键和“S”键,这时车开始向右漂移,紧接着按“←”键和“S”键以调整车身方向,漂移即将结束时,松开“↑”键并立即按下。其实断位漂移比基本漂移只多用了一个键,就是调整方向时加了个“S”键,目的是快速调整车身,比基本漂移效率更高,且蓄N2O值更多。
有了以上QQ飞车漂移技巧,大家需要勤加练习才能玩转漂移。如果你感觉键盘延迟影响你的漂移技巧发挥可以参考这篇文章修改一下键盘设置,使你更好的玩转QQ飞车。

qq飞车完美飘移方法高级技巧 
起步漂移:油门喷一下,轻点一下shift,左右键衔接比较紧密的按下[几乎同时]车身会侧划出去,速度瞬时提升至150以上。此过程联接越紧密越有效果,如果你漂移稍微的转弯了,说明练习得还不行。侧划出去速度最快。漂移的轨迹是直线。??
最佳化飘移:↑→+Shift(Shift一定要点的很轻) 
??↑←(拉回车头) 
??↑(喷射) 
?? 
??连 飘:↑→+Shift(进入飘移) 
??↑←(拉车头) 
??↑→+Shift(这里的↑是喷射第一次飘移而→和Shift是进入第二次飘移) 
?? 
??断 位:↑→+Shift 
??↑←+Shift(在第一次飘移没完的时候点,Shift轻轻点一下) 
??↑(喷射) 
?? 
??双 喷:↑→+Shift(最佳化飘移) 
??↑←[拉回车头(不喷,由于第一次飘移可以喷射一次,但是在这里不能喷] 
??→+Shift(第一次飘完马上进入第二次飘移,记:这里的飘移不能点↑) 
??↑+←(由于第一次飘移,在这里的↑是喷射第一次飘移,而←是拉车头) 
??↑(喷射第二次飘移的) 
?? 
??连 喷:↑→+Shift(最佳化) 
??↑←[拉回车头(不喷,由于第一次飘移可以一次,但是在这里不能喷] 
??→+Shift(第一次飘完马上进入第二次飘移,记:这里的飘移不能点↑) 
??↑+←(由于第一次飘移,在这里的↑是喷射第一次飘移,而←是拉车头) 
??→+Shift 
??↑+←(重复这两步就是连喷) 
?? 
??其中的+号表示的顺序,如果没的+号的就是要一起按的.这几种方法点Shift键都要很轻,如果重了车就要打滑,这样不但不能喷射,而且还减慢了车的速度. 

还有要多练 多看高手玩

不过去同城挂机练级快
Thanks 
Over 
---------回复--------------
练习w喷!比双喷还厉害!高手都是用这xie!为你全面解析QQ飞车中的WC喷



WC喷?也许很多人不了解为什么叫WC喷。其实呢,W是指W键(W键为默认的向上键),C是指Ctrl键(就是在飞车中使用道具键,在竞速赛中就是使用N2O的一个键),WC喷是W双喷和N2O[Ctrl]的结合使用,所以就叫WC喷了。人家创始人取的名就随他了,关键是我们要学好这个技术才是最重要的。

Ps:在QQ飞车中,有些人对按键的设置也有改变,比如把Ctrl键改为E键(Q键),把Shift键改为Q键(E键),把Alt 键改为Tab键或者改成空格键,但是我觉得这个还是按照个人按键的舒适度和习惯而定,当然你也可以改过来之后慢慢习惯,改键问题咱们就不讨论了,下面我就在不改按键的基础上介绍WC喷。



WC喷分为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A模式
A模式WC喷的前提是你得有一个N2O用来加速。
赛车在过弯漂移到适当位置(自己认为可以在漂移后使用N2O加速的位置)后,马上按Ctrl键使用N2O加速,同时在按住Shift键的情况下按一下W键(第一喷),然后放开Shift键,再按一下W 键(第二喷),A模式WC喷的过程就完成了,记住↑键是一直要按住的。
指法分析[仅供参考]:
1、↑
2、↑ + → + Shift
3、↑ + ← 
4、↑ + ← + Shift 
5、↑ + Shift + Ctrl
6、↑ + W + Shift
7、↑ + W 
8、↑
A模式WC喷,目的是提升车的极限速度,可以在某程度上加快车的速度。但减短了双喷+气的跑的距离,是一弊端。综合性来说,如果跑道足够长,并不比双喷+气来的实惠。



第二种模式:B模式
B模式WC喷没什么要求。
赛车在过弯漂移达到适当位置后,在按住Shift键的情况下按一下W键(第一喷),在第一喷结束的瞬间,放掉Shift键,同时立即按Ctrl键使用N2O加速,然后再按一下W键(第二喷),B模式WC喷的过程就完成了,记住↑键是一直要按住的。
指法分析[仅供参考]:
1、↑ 
2、↑ + → + Shift 
3、↑ + ←
4、↑ + ← + Shift 
5、↑ + W + Shift 

6、↑ + Ctrl
7、↑ + W 
8、↑
B模式WC喷的基本操作就上述一样,但是在其中,按键的快慢与N2O两者也有关系哦。
第一种情况,当你过弯之前有两个N2O的时候,这时你要过弯使用B模式的WC喷,但是如果在第五步到第六步的过程中按键慢的话必然会损失一个N2O,这时按键速度就要快,具体是第六步按Ctrl键的时间必须掌握在第一W喷结束到漂移完成产生N2O出来之前的那么一点点时间间隔里(聚气条满了之后如果还在继续漂移的话是不会产生N2O的,等到漂移结束后间隔那么一点点时间后才会出现,我们把握的就是那点时间按Ctrl键,释放一个N2O的位置来让给新产生的N2O)。练习时,你先聚两个N2O,再使用B模式WC喷之后看是不是角落上还有两个N2O,如果有的话表示你已经成功了。(有人就会说有两个N2O的话可以使用第一种A模式WC喷啊,但是我想说的是要是那个弯刚好可以用B模式的WC喷是达到最佳呢?飞车上比的时间可以是以毫秒级计算的。0.01秒就可以定输赢,所以一定不能马虎,还是好好练习吧)。
第二种情况,在你过弯之前一个N2O也没有,这时候第五步到第六步之间换键的间隔就要稍微长一点了,但要把握好时间,不要使得WC喷第二喷失效就可以了,也就是在第一喷结束之后(放掉Shift键)停顿一瞬间,在停顿的一瞬间就会有N2O出来了,出了N2O你就立即按Ctrl键,同时按一下W键(第二喷),完成WC喷,这个使用的也很常见的。不过对于这种情况的网络要求比较高。
第三种情况,最简单的一种,你在过弯之前刚好一个N2O的时候,对于第六步按Ctrl键的时候会不会出现N2O就不要担心了,出现就是两个,不出现还是有一个,这样的话都有一个N2O可以用来加速。这种情况是最简单的吧,呵呵...
不过,无论哪种情况,我们要做的是尽量把时间流失的最少。在B模式中,有人把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拆开为两种WC喷法,但是我觉得指法上是一样的,所以都概括为B模式。但是因为在按键的快慢上有一点区别,所以按照各种情况再仔细的给各位说明一下。B模式是最为实用的一种模式。



第三种模式:C模式
C模式WC喷的前提是你得有一个N2O用来加速。
赛车在过弯之前就使用N2O(当然在哪里使用N2O要根据赛道而定),然后漂移到恰当位置时再使用W双喷(W双喷是双喷的时候都用W键小喷,应该知道吧!),C模式WC喷就完成了,记住↑键是一直要按住的。
指法分析[仅供参考]:
1、 ↑
2、↑ + Ctrl
3、↑ + → + Shift 
4、↑ + ← 
5、↑ + ← + Shift 
6、↑ + W + Shift 
7、↑ + W 
8、↑
C模式WC喷优点就是可以瞬间达到290-305左右速度(剃刀),缺点是加速时间比较短,因为W双喷融合在N2O之中了。其实C模式WC喷平时用的最少,应用的范围也最小,是很少用到的一种模式。



Ps:因为WC喷是W双喷和N2O的结合,所以其中所含的W双喷中的双喷可以按照赛道的不同使用基础双喷、断位双喷之类的技术。


WC喷技术讲解到这里大家应该有所了解了吧,不会的朋友快快去练习吧,在QQ飞车中WC喷可谓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哦。


我在网上找了很多资料,自己把资料整理了一下,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了这么一篇攻略,内容应该来说是比较详细的,希望对不懂的朋友和新手有些帮助,如果文中有不准确的地方希望各位高手改正。

具体在实战中WC喷的应用还是要靠自己多练,练出手感来就好。

感谢你的阅览和支持,祝你游戏愉快。 
---------回复--------------
好好练习. 

多看视频. 对你的技术有帮助的. 

---------每天一个数字游戏大赛..开始-------------- 
k 13911154482 + i 13911154483 + x 13911154484 + y 13911154485 + =? ~_~ 
i 13911154486 + p 13911154487 + y 13911154488 + s 13911154489 + =? ~_~ 
o 13911154490 + c 13911154491 + w 13911154492 + o 13911154493 + =? ~_~ 
h 13911154494 + g 13911154495 + o 13911154496 + k 13911154497 + =? ~_~ 
---------开心的数字游戏大赛..结束--------------

QQ飞车的喷法有几种,详细点,最好适当教下.

8. 有关地球的资料吗?我要写啊!!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不管是地球的整体,还是它的大气、海洋、地壳或内部,从形成以来就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和运动之中。 
地球自转一圈约为23时56分4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每秒465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 1亿4千9百57万3000公里,转一周需365.25天,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黄道与赤道交角为23 度27分,因为有这个角度,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且长短不均、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有长期变化、季节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一些变化。 
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140米,极半径6357公里,赤道周长为40076公里。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扁球体,或者说,更象个梨状的旋转体。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个椭圆,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形状,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公里。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进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状的不规则性。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气产生潮汐现象。 
地球的质量为5.976×1027克(或约6×1021吨),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5.52克。地球上任何质点都受到地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二者的合力就是重力。重力随高度递增而减小,也随纬度而变化。有些地方还会出现重力异常现象,这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地球因受到日、月引潮力的作用,它的重力加速度也有微小的周期变化。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磁层和大气圈阻挡着来自空间的紫外线、 X射线、高能粒子和众多的流星对地面的直接轰击。 
地球表面积约5亿零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十分之七以上为蓝色的海洋所覆盖,湖泊、江河只占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态水层,叫做水圈,从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亿年。地球的表层由各种岩石和土壤组成,地面崎岖不平,低洼部分被水淹没成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陆地则有平原、高山。地球固体表面总垂直起伏约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玛峰顶和马里亚纳海沟之间的高差,它超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的一半。洋底像陆地一样不平坦,也不平静。洋底岩石年龄要比陆地年轻得多。陆地上大多数岩石的年龄小于二十几亿年。陆地上到处可以找到沉积岩,说明在远古时期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地表虽有少量的环形山,但难以找到类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样多的环形山,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气)和内力(地震和火山)的作用,不断风化、侵蚀和瓦解的结果。 
地球上部不仅有垂直运动,而且还有更大的水平运动,海洋和大陆的相对位置在地质时期也是变化着的。有科学家认为,地球早先存在两块古大陆——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和北半球的劳亚古陆。后来由板块运动的巨大力量把原先的大陆块撕开,使各碎块分别逐渐漂移到今天的位置。科学家进而认为全球大地构造是洋底不断扩张的直接结果。 
地球最上层约几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强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几百公里厚的一层是软流层,强度较小,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这一层的物质具有可塑性。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圈上。在地球内部能量(原始热量和发射性热)释放时,地内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引起地幔物质的对流运动。地幔对流物质沿着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两侧方向运动,不断形成新的洋底。此外,老的洋底不断向外扩张,当它们接近大陆边缘时,在地幔对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插入大陆地壳下面,致使岩石圈发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这种对流作用可使整个洋底在三亿年左右更新一次。岩石圈被一些活动构造带所割裂,分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大陆板块。如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海底的扩张导致大陆板块发生运动。板块的相互挤压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尔卑斯山经过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后到喜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属于这种情况;也有的地方,两个板块的岩石同时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渊;此外,板块的运动还造成了火山和地震。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多种学说。现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它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地球胎形成伊始,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只有由于陨石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物质也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现象。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分异开始,靠近表面的较重物质逐渐下沉,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的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观测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态的)。物质的对流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现今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逃逸殆尽。伴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上升到地表成为第二代大气;后来,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大气。另一方面,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内部结晶水汽化。随着地表温度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约在三、四十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单细胞生命,然后逐步进化为各种各样的生物,直到人类这样的高级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圈。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叫大气层。大气随着地球运动;日、月的引力也对它起着潮汐作用。大气层对地面的物理状况和生态环境有决定性的影响。地球大气的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大气总质量的90%集中在离地表15公里高度以内, 99.9%在50公里高度以内。在2,000公里高度以上,大气极其稀薄,逐渐向行星际空间过渡,而无明显的上界。 
地球大气的密度、 温度、 压力、化学组成等都随高度变化。可以按照大气的温度分布、组成状况、电离程度这些不同参数,对地球大气进行分层。 
按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可以分为: 
对流层:靠地表的底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其厚度因纬度、季节以及其他条件而异,在赤道区约16~18公里,中纬度区约10~12公里,两极区约7~8公里。一般来说,夏季厚而冬季薄。对流层与地表联系最密切,受地表状况影响最大,大气中的水汽大部集中于此层,形成云和降水等现象。对流层的上部称为“对流层顶”,厚约几百米到1~2公里。对流层的温度几乎随高度直线下降,到对流层顶时约为零下50摄氏度。 
平流层:(又称同温层)由对流层顶到离地表50公里高度的一层,大气主要是平流运动。层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微上升,到约50公里高度处,达到极大值(约零下10~零上20摄氏度)。 
中间层:(又称散逸层) 高度在离地表50~85公里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到离地表高度85公里的中间层顶,温度接近最小值,约为零下摄氏度。 
热层:中间层以上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在离地表500公里处,即热层顶,达到1100摄氏度左右。这一层的温度因为大气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升高。热层顶以上为外大气层。这里的大气已极稀薄。 
按大气的组成状况可以分为两层:离地表约100公里以下是均质层(大气由各种气体混合组成);以上是非均质层。在均质层中离地表10~50公里处,太阳紫外辐射的光化作用产生臭氧,形成臭氧层,这一层的高度大抵与上述平流层相当。在离地表20~30公里处,臭氧浓度最大,不过这部分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仍然不到这一层大气的十万分之一,各种气体依然视为均匀混合的。臭氧层吸收掉危害生命的太阳紫外辐射,使之不能到达地表。 
按大气的电离程度可以分为两层:从地表到离地表80公里这一层,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都处于中性状态,称为中性层。离地表80~1000公里这一层,大气中的原子在太阳辐射(主要是紫外辐射)作用下电离,成为大量正离子和电子,构成电离层。电离分为4层,这些层的高度和电离情况都随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和太阳活动程度而发生变化。许多有趣的天文现象,如极光、流星等都发生在电离层中。电离层还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从而使地面上可以实现短波无线电通讯。 
近地表大气中78%为氮,21%为氧,其他还有二氧化碳、氩等多种气体成分以及水汽。水汽是大气中最不稳定的组成部分。在夏季湿热处,水汽在大气中的含量可以达到4%;而在冬季干寒处,它的含量可下降到0.01%。除水汽外,离地表 3公里内还有尘埃、花粉、火山灰及流星尘等微粒。地球形成初期的原始大气已不存在,它已全部或大部散逸到空间。后来,由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所谓“引力致热”,地球处于一种熔化阶段,从而加速了气体从地球内部逸出的过程。地球的引力使这些逸出的大气渐渐积蓄在地球的周围。这种第二代地球大气缺少氧,主要由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组成,称为还原大气。后来,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其次是来自太阳的辐射使水分解为游离氧,从而使还原大气变为以氮和氧为主的氧化大气。有的科学家通过分析赤铁矿中的沉积物,推断出氧存在的时间至少在25亿年以上。从那时起,大气中便含有丰富的游离氧了。 
地球是一个非均质体,内部具有分层结构,各层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人们主要通过对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和性质密切相关。在不同性质和状态的介质中,地震波传播速度有显著变化。依据地球内部不同部分的地震波传播速度的资料,可以分析地球内部的结构。分析表明,地球内部存在两个间断面,这两个间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三个主要的同心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又称A层,它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0多公里(中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可达65公里多),而海洋地壳仅5~8公里。密度为地球平均密度的1/2。大陆地壳上层的成分约在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之间,下层岩石可能是麻粒岩和闪岩。海洋地壳是橄榄岩。据目前所知,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 20多亿年。这意味着现在地球壳层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壳层,是以后由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与造山运动而形成的。 
地幔的物质密度由近地壳处的每立方厘米3.3克增至近地核处的每立方厘米5.6克,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也随之增大。地幔分为三层。B、C两层称为上地幔。再往下到2,900公里处称为D层,即下地幔。地幔物质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同橄榄岩相似的超基性岩。 
地核也分为三层。E层是外地核,可能是液体。 F层是外地核和内地核之间的过渡层。G层是内地核,可能是固体的。地核虽只占地球体积的16.2%,但由于它的密度相当高(地核中心物质密度达到每立方厘米13克,压力可能超过370万大气压),根据有些学者计算,它的质量超过地球总质量的31%。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物质构成。 
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地震波传播情况得知:地幔是固体状态的,100公里深处的温度已达1300摄氏度,300公里深处的温度是 2000摄氏度。据最近估计,地核边缘的温度约4000摄氏度,地心的温度为5500~6000摄氏度。由于地球表层是热的不良导体,来自太阳的巨大热量只有极少一部分能穿透到地下极浅处。因此,地球内部的热能可能主要来源于地球本身,即产生于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地球的重力加速度也随深度而变化。一般认为,从地表到地下2900公里深处,重力大致随深度而增加,在2900公里处重力达到最高值,从这里再到地心,重力急剧减小,到地心为0。 
地球不停地绕自转轴自西向东自转,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就是地球自转的反映。地球自转是最早用来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见时间及其计量),这就形成了通常所用的时间单位——日。二十世纪以来,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发现,是确认地球自转速度是不均匀的,从而动摇了以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传统观念,出现了历书时和原子时。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地球自转速度有三种变化: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变化。 
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使日长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长1~2毫秒,使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时间,二千年来累计慢了两个多小时。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可以通过对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以及古代日月食资料的分析加以确认。通过对古珊瑚化石生长线的研究,可以知道地质时期地球自转的情况。例如,人们发现在泥盆纪中期,即3亿7千万年以前,每年约有400天左右,这与天文论证的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量级是一致的。引起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潮汐摩擦。潮汐摩擦引起地球自转角动量减少,同时使月球离地球越来越远,进而使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变长。这种潮汐摩擦作用主要发生在浅海地区。另外,地球半径的胀缩,地核增生,地核与地幔之间的耦合也可能会引起地球自转的长期变化。 
地球自转速度除长期减慢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这种不规则变化同样可以在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以及天文测时的资料中得到证实。根据变化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几十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内的相对变化;几年到十年的时间内的相对变化;几星期到几个月的时间内的相对变化。前两种变化相对来说比较平稳,而最后一种变化是相当剧烈的。产生这些不规则变化的机制,目前尚无定论。比较平稳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地幔与地核之间的角动量交换或海平面和冰川的变化引起的;而比较剧烈的变化可能是由于风的作用引起的。 
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的周期变化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现的。除春天变慢和秋天变快的周年变化外,还有半年周期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振幅和位相,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相应的物理机制也研究得比较成熟,看法比较一致。周年变化的振幅约为20~25毫秒,主要是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半年变化的振幅约为 9毫秒,主要是由太阳潮汐引起的。由于天文测时精度的不断提高,在六十年代末,从观测资料中求得了地球自转速度的一些微小的短周期变化,其周期主要是一个月和半个月,振幅的量级只有1毫秒左右,这主要是由月球潮汐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