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正值大好时光就去世了?

2024-05-14

1. 如何看待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正值大好时光就去世了?

在这个社会上面,一个人的事业固然的重要,但是往往比事业更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家人和自己的生命,虽然现在的这个严厉的社会当中如果我们不努力很有可能就会面临生存的危机,但是往往即便我们无论面临生活当中多大的危机,但是往往我们都是应该去珍惜我们的生命的,因为人的生命毕竟,只有一次。根据新闻报道,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正值大好时光,但是却英年早逝,生命和事业到底该如何选择?
事业可以多次,但是生命只有一次。很多人都是会为了自己的生活去努力,去拼搏,甚至有的人为了生活不注重自己的身体的状态。事业对于一个人固然的重要,但是往往与一个人的生命相比,往往就会显得比较的渺小,无论这世间的任何东西,往往都是比不过生命的重要性的,一个人的事业可以有很多次,即便自己的事业失败了,但是只要我们有着一个健康的身体,只要我们有着再次创业的资本,那么我们就可以从新来过,但是生命如果你失败了,谁又能够去给你第二次机会呢?42岁,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好年龄,但是却因为事业上面的操劳,不去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导致自己在自己大好年华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本来她的的生命的过程应该是光鲜亮丽的,但是她却只看到了自己的前半生,却没有缘分去看自己以后的生活是怎样的一番光彩。 
四十多岁的人了更应该注重养生。其实往往等我们到了四十多岁的这个年龄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更去注重我们的身体健康的状态的,因为很多病都是会从四十多岁开始,虽然在我们四十多岁的时候不是特别的明显,但是我们及早的发现会让我们更好的去治疗它,而且对于四十多岁的人,往往自己的事业应该已经趋向于一个稳定的状态了,如果自己还是将自己的全部的精力都是放在自己的事业上面,那么往往她们的身体状体都是会发生一些问题的,所以说对于四十多岁的人应该去分出一些经历放在自己的身体健康上面,而不是只是一味的投身于事业上面,导致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变差,然后没有基础去做其它的事情,所以说对于四十多岁的人,往往她们更应该去注重养生,而不是只是去关注自己的事业是如何的,事业可以努力,但是身体却不是你努力就可以得来的,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就应该在生活当中去注重我们的身体,而不是一味的去注重我们的事业是怎样的。

如何看待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正值大好时光就去世了?

2. 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去世,生前取得了哪些成果?

司佳,复旦大学历史系女教授因病抢救无效去世,而年仅42岁,不少人感到惋惜。司佳教授1996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她在华师大二附中就学期间,曾作为上海唯一中学生代表出席全国学联第二十二届代表大会,而后以优异成绩被复旦大学第一届文科基地班录取。本科毕业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而后获得了复旦大学历史学的硕士学位。同年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去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留学,而后又顺利的获得了博士学位。她还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担任过讲师一职,同时兼任圣约瑟夫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而后回国,回到最开始实现梦想的地方,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后来晋升为教授,以及博士生导师。她的学业以及工作生涯都是令人羡慕的,可惜却在最好的年纪离开了我们。

她的研究兴趣广泛,包括上海近代城市社会,出版史、文化史以及阅读史。在她授课的课堂上,曾多次给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开设中国近现代史方向学位专业或者选修课程,她还全英语课程教学,而且她特别在授课内容中强调中英文原始资料的解读与运用。

发表过很多篇学术论文以及个人著作,她在《世界宗教研究》上发表过《伦敦会藏梁发〈日记言行〉手稿解读》;《复旦学报》上表《晁德莅与清代圣谕广训的拉丁文译本》;在香港《翻译史研究》出版《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的中文作品与翻译策略;米怜为中心的讨论》;在日本《或问》发表《近代基督教〈三字经〉与中西语言文化接触》等,由此可见她在多国以及各地著名学术刊发表过著名论文,她还参加过各国著名学术会议,独立承担多项学术课题,对多个国家的大学进行过学术访问。曾获得美国汉尼基金青年学者以及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谭其骧-禹贡奖”。

她的一生用敬业、奋斗、钻研都不足以形容,她的学术成果带给学生、社会甚至是世人的历史研究都有一定的影响。

3. 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去世,人生事业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

一则“复旦42岁女教授病逝”的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根据新闻报道,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材料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素华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2月31日20时不幸辞世。
这位刚刚年仅42岁的女教授,就这样在2017年的最后时刻匆匆离别了这个世界,遗憾地没能来得及看一眼新年的朝阳。
事实上,近年来,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大学老师英年早逝的噩耗了:
看到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司佳逝世,年仅42岁,曾师从周振鹤。2006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获得无数的学业成就和学术论文。
司佳的突然离世,让我想到了同样是复旦大学教师的于娟,2011年4月19日因乳腺癌晚期,治疗无效,与世长辞,年仅33岁。
在生命的临界点,于娟写了一本《此生未完成》,在书里她这样写道: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校教师究竟压力有多大?在国内某名牌大学任职的青年教师赵芬表示,一学期她有好几个月处于生病的状态。白天要上课和处理各种杂事,晚上清静的时间,则要备课、读书、看材料和写论文,周末则会带个读书班,或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长期缺乏休息,也没什么时间锻炼,“一直都担心自己会过劳死。”
根据腾讯教育与麦可思2014年8月完成的教师生存状况研究报告,在受访的高校教师中,约有八成表示实际工作中承受的压力较大(包含“非常有压力”和“有压力”两个选项)。其中本科教师反映压力较大的比例为84%,高职高专教师为79%。
分析表明,在过去两年中,“个人财务状况”是造成高校教师压力大的首要来源,47%的本科教师和52%的高职高专教师都表示有经济压力。受访的本科教师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下的比例为73%,高职高专教师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下的比例为88%。其中,月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的本科、高职高专教师的比例分别为32%和45%。


除此之外,造成本科教师压力大的主要因素还包括“科研或论文发表要求”(46%)、“学校的制度和管理”(40%)。造成高职高专教师压力大的主要因素还包括“学校的制度和管理”(45%)和“工作量”(36%)。与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相比,本科院校的科研要求和考核较为严格,来自科研或论文方面的要求对教师造成的压力较大。
经济压力大,教学科研难以平衡,还要面对职称评定、奖金分配、项目审核、学术声望等各个方面可能会有的利益冲突,高校教师的压力可想而知。长期熬夜,常年在高压下超负荷地工作,这些都是导致他们免疫力差、容易患病的原因。
和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被赋予了“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称号的大学教师更讲究“面子”,考虑的问题更多,压力和痛苦也就更难说出口。“社会地位越高、成就越大,越不会正视自己的问题。要么不承认,要么讳疾忌医,自己藏着、掖着、扛着。直到小问题变成大问题,采取极端措施后,大家才知道情况。”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说。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或因尊重教师个人隐私,或因较少给予教师人文关怀,也不能及时地发现教师的健康问题。


据广东省教育工会的一份调查表明,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体力过度透支,教学科研双重压力造成精神紧张,广东省高校教师只有约10%处于基本健康状态,约20%处于各种疾病状态,在剩下70%属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中,又约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属重度亚健康,即处于疾病的边缘状态。
谁来拯救心力交瘁的大学老师
这些年来,很多本来应该是老年人才会有的心脑血管疾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年轻知识分子身上,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等,此外还有恶性肿瘤。而比疾病更可怕的是,年轻的老师往往认为自己年轻力壮,对身体状况很不注意,不仅很少运动,而且即使学校组织体检也有很多人不参加,结果等到发现有疾病时已经到了晚期,无法挽救了。
据某医院高知、高干病区主任介绍,知识分子对健康的自我维护非常重要,起码要做到四点:一是合理调剂生活,吃饭、休息都要有规律;二是多做一些适合自身身体条件的运动,比如晨跑、健身等等;三是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四是要警惕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及时到医院检查。


同时,高校应该重视的不只是学生的健康问题,还应有教职工的健康问题。面对这些纠结于理想和现实的老师,大学在不断思考如何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土壤、水分、空气,以帮助他们发芽、成长,甚至长成参天大树。但长成参天大树之前,他们首先要不被这些来势汹汹的压力所击垮,而这或许更是大学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去世,人生事业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

4. 复旦历史系42岁女教授去世,人生事业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

复旦历史系42岁女教授去世,这位女教授名叫司佳,其资历丰富,可以说用学富五车形容都不为过。
  
 
                                    
 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不知道这位女教授,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到底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恐怕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
  
 还有很多像这位女教授一样的学者,在默默做着贡献,才有我们所谓的岁月静好,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平时唠唠嗑,虽然也会有工作上压力,还有可能被领导穿小鞋,但是这就是生活,生活有不好的一面,也有好的方面,或许我们该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将时间拉回到:
  
 2017年12月31日20时,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材料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素华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辞世,年仅42岁。她就在2017年的最后时刻匆匆离开,甚至没能来得及看一眼新年的朝阳。
                                    
 2016年9月24日,一位“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北师大学化学院教授何智因病离世,年仅35岁。
  
 2016年8月28日,“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赵永芳猝然病逝,年仅39岁。
  
 一幕幕逝者的赞歌,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不禁要问,  人生事业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    
  
    或许没有完美的答案。       
  
    想起村里的早晨,屋角围坐着一群老爷爷、老奶奶,于他们而言,生活没有太大的压力,他们可以悠闲的晒着太阳,唠着嗑,或许会操心子女的婚姻,或者会操心孙子孙女今年会不会回来看自己。     
  
     但是他们没有那种被生活压的喘不过气的感觉,他们也没有非要力争上游的残酷,正如多位学者、教授,拼尽了全部,拼尽了生命,只为了让人生更璀璨,可是事与愿违,他们在人生最灿烂的时候,凋谢。看不到前路也看不到归途。      
  
      还记得大姨       30    多岁,就做到了一家公司的高管,可惜却把身体熬坏了,之后再也没哟恢复过来,每次看见大姨,都感觉她气色不畅,脸色泛黄。她为了事业,耗费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正式因为有无数这样的人,在前赴后继,才让我们可以闲着唠唠嗑,去追求远方的诗和美好。       
  
                                 
  
      没有说事业和生命哪个更重要,但是我们每个人更应该让自己少受到伤害,因为你不是一个人,你背后可能有妻子(或者丈夫),还有儿女、还有殷殷期盼的父母。

5. 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去世,人生事业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

2020年过完国庆才两天,复旦大学却传来了让人震惊的消息,年仅42岁的历史系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司佳居然去世了,这么年纪轻轻,正好是干事创业的好时期,居然在此刻离开了,确实是英年早逝。在生命面前,其他的一切都显着十分脆弱,没有生命再高的事业也不算什么,有了生命,才会让你的事业走着更高、更远。因此,在人生事业和生命面前,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一、司佳的个人情况司佳出生于1978年,也差不多是80后了,上海人。复旦大学本科,2001年复旦大学硕士毕业,2006年博士毕业,2007年聘请为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2016年晋升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学术上具有很少的造诣,国内外顶级期刊发布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多部,承担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难看出,司佳确实是一个女强人,在学术界做出的贡献也是杰出的。其主要的学术代表作有《英语在中国的传播:使用者、历史文本及语言景观》、《近代中英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涉》等。在相关介绍方面,并没有报道司佳去世的原因。

二、如何看待人生事业和生命的重要性从司佳的简历来看,司佳是中国绝大部分年轻人的偶像,像这么年轻居然是复旦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三十岁不到就是复旦大学的副教授,四十岁不到就是正教授。这些荣誉随便拿出来一个都是现在高校的博士生奋斗一辈子的目标。如果要在复旦大学这所名校立足,必须要有足够的实力,否则就不可能让你立足。在复旦大学,还有很多年纪大的教师可能副教授都不是,更不要说正教授。就拿普通的一本院校的大学来说,绝大部分的大学老师奋斗目标就是副教授,而这个副教授解决可能要等到快要退休。

为什么这么多人混不到副教授,很明显就是学术上面没有取得成绩,并不是每一个大学老师都像司佳教授如此勤奋,科研成果出了如此之多,随便拿出几个国家社会科研基金都能砸死他们。取得这些成果并不是信手拈来,这些都是通过翻阅无数参考文献,特别像历史这样的学科,更是要其饱读中外历史,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取得一切的成绩都是奋斗出来的。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人临死之前,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让自己的生命在延续,在死亡面前,不管你是有钱人、当官的,还是普通老百姓,死亡对其都是公平的,再多的钱也无法买到生命。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是存在制约作用。一个人奋斗到了一定阶段,或许你的生命已经透支完了,剩下的就只有懊悔。所有说人在年轻时候要奋斗,当然也要注重生命,不能让自己的生命不断透支,这样的生活是不值得也不划算。

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去世,人生事业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

6. 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去世,人生事业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

人的一辈子是短暂的,因为就是这么短短几十年而已,有些人就是这样平平淡淡的过了,可是有些人却想过得不一样。人的一辈子这么短暂,更多时候需要好好享受一下而不是把时间浪费掉,浪费在所谓的学习和知识上面,要知道,学习是永无止尽的,可是生命不是,人的一生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更多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是自己。

     一,生命更重要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毕竟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容易,父母幸幸苦苦的把我们养大成人,是希望我们以后能够过上好日子,可是不管怎么样,好日子的定义都不是让自己不懈努力,学无止境,能够主动的学习知识这个是好事情,何况你还是一个学校的教授呢?教授可不是一般的人,既然会被叫做教授,那说明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而不是一个没有知识的人,可是尽管知识再重要,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可以奋斗,但是更多的是需要考虑自己的身体因素。

    二,四十多岁的人了更应该注重养生本来已经是四十多岁差不多五十岁的人了,活了四五十年,难免身体会有一些问题,平常的一些小毛病这些,到了这个年纪就更应该注意一下自己的身体问题了。身体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把时间全部花费在研究、学习等方面,更多的是要考虑自己。只有自己有力气,身体好了才能继续奋斗,眼里当然要都是国家大事,可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管是遇到什么大事情,都应该先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四五十岁是个容易生病的年纪,这时候一些小伤小痛都应该注意一下。

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在为复旦女教授英年早逝而唏嘘的时候,应该意识到,必须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哪怕如何得平淡无奇,也应该争取过好自己的每一天,这才是对逝者的最为恰当的缅怀和纪念。要知道,健康是最重要的,我们每个人的到来都来之不易,珍惜好每一天,毕竟人生短短几十年,哪怕平淡一点也无所谓,只要人健健康康的就好啦!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英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满心满眼都是国家大事,这个当然得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了,健康永远放在第一位的!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7. 32岁复旦女博士临终感言,人一生最该看透哪两件事?

32岁复旦女博士临终感言:人的一生,最应该看透这两件事!32岁复旦女博士临终感言:人的一生,最应该看透这两件事!32岁复旦女博士临终感言:人的一生,最应该看透这两件事!

32岁复旦女博士临终感言,人一生最该看透哪两件事?

8. 多少人忙碌一生,从未享受过人生,33岁复旦女博士临终前醒悟,后来怎样?

很多人忙忙碌碌一生,到死也没有真正的享受过人生。
于娟是复旦大学的青年教师,她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以及令人羡慕的家庭,她就是妈妈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她十分努力的对待学业、工作、家庭,几乎片刻都不停歇,可高强度的负荷也导致她的身体垮掉。

31岁那年,她患上了癌症。
在生命的尽头,她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癌症面前,加班、买房、买车都是浮云。
于娟,1978年出生于山东济宁,是一位年轻的大学老师,在复旦大学任职。
2010年,她留下的一本“患癌日记”感动无数人,在日记里,于娟用温暖质朴的文字记录她痛苦的患病经历和人生感悟。

在没有患癌的前三十年,于娟的生活是教科书般的优秀,名校的大学优秀教师、海归、一直在为学业、工作努力,考研读博更是没有落下;本科刚毕业结婚,而立之年生育下一代。
这样的人生是多少人做梦都梦不来的,然而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刚开始,只是轻微的腰疼,于娟没当回事,继续按部就班的生活,她给自己定的新目标是两三年搞个副教授。
她正在玩命的发文章搞课题,经常家里学校连轴转,连睡觉的时间都很奢侈,也无心在意这小小的腰痛。

后来腰痛到整个人都起不来床,连自己穿袜子都做不到,丈夫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于是开始带她看医生,跑了很多家医院,无一例外都说是腰肌劳损,开了很多膏药,然而腰痛的症状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愈演愈烈。
奇怪的是,做了核磁共振、验了血、还被救护车拉到各个医院做其他检查,还是没能找出病因。于娟的病情在极短时间内恶化,身体一碰就疼,甚至连救护车的颠簸都会引起她的抽搐。
即便已经这样了,医生还是没有查出病因,在急救室干等了两个月,没有治疗方案,于娟只能忍着痛,虽然于娟很坚强,但还是有很多时候坚持不下去,有时甚至想一了百了。

她连遗嘱都想好了,可一想到年幼的孩子,她还是忍下了病痛折磨。母爱让她有了求生的欲望。
艰难的做完穿刺后,病因终于有了结果,竟然是乳腺癌,因为治病,花光了所有的家底,一个星期的医疗开销就有四五万,频繁的化疗也让于娟失去了美丽的头发,药物的副作用让她痛不欲生,四肢冰冷。
她在绝望之际,放弃了正规医院的治疗,错信了人称“杨神医”的江湖骗子。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听说有一个专治癌症的“杨神医”。在“杨神医”说的天花乱坠的疗法下,于娟放弃了正规医院的治疗,选择相信杨神医。
跟于娟同去的还有两位癌症患者,杨神医要求他们去山上的村庄,因为他说那边空气好,富含硒元素,有利于癌症的治疗。
还要求用他研究的“饥饿疗法”加上中药调理来控制病情,20天一个疗程,三个疗程保证痊愈。
饥饿疗法要求每天不能正常饮食,只能吃一些葡萄和芋头充饥,这让本就虚弱的病人忍饥挨饿,十分痛苦,很难维持生命。

放弃了正常的营养补给的病人很虚弱,还要喝下“杨神医”不知道什么成分的中药。跟于娟同去的两个病人都出现了咳血吐血的症状,杨神医却不以为然的说这药效产生作用,是把“癌细胞”吐出来了。
三位病患继续苦苦强撑着,他们远离市中心,只能在这里呆着,直到第40多天时,一位患者突发休克,被送到正规医院抢救时,他们才意识到这可能是个骗局。
案情揭露之后,经过抢救,只有于娟一个人活了下来。

死去的病人家属向警方报了案,于娟为了帮助他们,让案情早点水落石出,让逝者安息,她拖着虚弱的身体积极配合警方工作,揭露骗局。
她在日记里写到:我挺着被癌细胞腐蚀地千疮百孔的脊梁,挺着不能支持自身体重已经造成压缩性骨折不得不驼背的脊梁,决定去做社会的脊梁。”
最后诈骗团队被绳之以法,可于娟也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一个多月的“饥饿疗法”让她受尽痛苦,体内的癌细胞也发生了转移。

走出骗局的于娟,没有继续在医院治疗,而是选择在家里静养。
她通过网络来记录自己生病期间的点点滴滴,也用来跟来自全国的癌症患者来交流经验,互相鼓励。
她希望大家能够透过她的文字来改变过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更好的去享受生活。她每天坚持更新两篇博客,并开始回顾自己短暂又辉煌的一生。
年轻时候的她,总是闲不住。基本没有12点之前睡过觉,考研复习、看参考书、考GT成了她晚睡的理由,有时候为了考试,她连续21小时看书。

保龄球、蹦迪、K歌也是她“夜生活”的一部分,有的时候直接通宵,她也并没有想过熬夜会给她带来什么后果。
熬夜带给身体的伤害虽然不大,但累积起来也十分的吓人,更何况于娟还十分的争强好胜,爱发脾气,什么事情都想要做到最好。
这让于娟在生理上和精神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长期以来,给了癌症可乘之机。
很难想象年轻时意气风发的女强人后来竟缠绵病榻。她回首自己的人生,给曾经因为追求名利而透支身体的自己打上了“毫无意义”的标签。

也许于娟是一个好老师、好学生、好朋友,但她却不算是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妈妈。她在家庭投入的时间太少了,每天都在拼命地学习和工作,一次次透支着身体,奔波于生活。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我们来这世间一遭,一定要领略日月星辰之姿、山川湖海之美,感受生命最质朴,最温暖的美好。
于娟在生死面前,也明白了加班、买房、买车都是浮云,好好活着才是“王道”,名利不过如此。
她希望自己以后能有时间多陪陪孩子,放弃让自己疲累的工作,和爱的人在一起消磨时光,过平淡又幸福的日子。

在弥留之际才意识到健康的重要,她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以往,人的幸福其实很简单,有的时候,并不需要滔天的权势、成堆的金钱,简单的生活也可以有快乐。
理想和目标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但这并不是我们生命的桎梏。
2011年4月,于娟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只活了33年的她走完了短暂的一生。
人活一辈子为了什么?
当然是为了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如果时时刻刻都快马加鞭的为了金钱名利而拼命奋斗,那我们很多人都会像于娟一样,在生命即将燃尽时,才感慨生命的脆弱与宝贵,后悔没有多和爱的人温暖相拥。
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个先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热爱自己的生命,享受生活的美好,努力让自己过的每一天,都不留遗憾。